摘瓜果、做游戏、吃农家菜……日前,惠城区芦洲镇芦村村的一处扶贫农场内一片欢声笑语。这是该镇以扶贫农场为平台举办的乡村振兴农耕体验系列活动之一,吸引了不少家长带孩子驾车前来参加。据介绍,近两年来,芦洲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村企共建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目前已开拓了三四个扶贫农场,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接下来,该镇将打造“一村一农场,一农场一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惠城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喜爱。
良好生态环境为扶贫农场建设打下基础
随着扶贫模式从“献血”到“造血”转变,如今,越来越多农村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让绿水青山成为增收脱贫的“本钱”,开辟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芦洲的扶贫农场建设就是其中一个样本。
记者了解到,芦洲地处惠城区北部,全镇三面东江环绕,沿岸风景秀丽,镇内没有工业污染,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良好,高达59.93%的森林覆盖率和充沛的年降雨量,使这里成为绿色健康蔬菜种植的理想之地,一年四季都适宜蔬菜生长。而芦洲的扶贫农场项目就是充分利用芦洲青山绿水优势,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村企合作模式运营,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扶贫农场解决贫困农户就业问题
针对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容易出现返贫,导致扶贫成效难持续的现象,芦洲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村集体+扶贫户+企业运营”的扶贫新模式。据芦洲镇党委书记林文杰介绍,去年,该镇以青塘村为扶贫试点,在区委常委、区武装部政委谢雨永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村里56亩土地建造扶贫生态农场。项目采取“村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村企合作模式运营,以每月3500元的薪酬标准雇用贫困农户,解决贫困农户就业问题。未来该农场还将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发展生态旅游,并将所得利润拿出一部分用于扶贫户分红,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记者了解到,青塘村扶贫生态农场一心坚持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理念,专注生产绿色健康的有机蔬菜,每期农场的蔬菜还没上市,就快被预订一空。“我们这里的蔬菜都是很鲜甜的,可以吃出童年的味道。”林文杰说。据统计,农场初步投入约60万元,第一批(30亩)有机蔬菜已陆续上市销售,预计总产量约6万公斤,实现毛利润约24万元。接下来,该农场将开发集采摘、观光、亲子游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带动游客到芦洲游玩、消费,以达到“农民脱贫、集体增收、地区发展”的良好效益。
年内开启“一村一农场一农场一特色”发展模式
林文杰告诉记者,芦洲镇青塘村扶贫生态农场试点建成以来,该镇各村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发动群众参与建立扶贫农场。为此,今年该镇启动“一村一农场,一农场一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计划在每个村拿出几十亩土地建设一个扶贫农场,在农产品种植方面不追求新奇品种,按照健康、绿色的标准种植豆角、菜心、苦瓜、紫薯等农产品,各村自成特色。在运营模式上,通过引进企业建设统一的农场或农户入股农场两种方式,发展壮大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芦村村扶贫农场正是其中之一。走进该农场,只见连片的黄瓜、丝瓜、豆角、茄子等蔬菜瓜果挂在枝头,随手摘下一根黄瓜品尝,清甜爽口。农场负责人古水军告诉记者,芦村村扶贫农场一期占地约60亩,接下来计划发展到200亩以上。农场严格按供港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进行种植,种植过程中用东江水灌溉,施用有机肥料,加上芦洲温润的气候环境,种植出来的蔬菜质量上佳。
“农业+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有效途径
时至今日,扶贫农场已不仅仅是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参与芦洲镇扶贫农场建设的企业主瞄准市民喜欢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到芦洲休闲采风的商机,把蔬菜种植与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芦洲的青山秀水打好生态休闲旅游牌,吸引越来越多城里人到芦洲观光体验。
“我们会不定期组织亲子采摘活动,接下来准备发展共享农庄:就是拿出一片菜地分成很多小块租给市民,租户可以自己来种菜采摘,也可以委托我们种植管理,走一条集生产、观光、采摘、种植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古水军非常看好这种新型农庄发展模式。
惠城区委农办扶贫开发与考核股负责人对芦洲镇建设扶贫农场的做法予以肯定。“村民或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红或是租地给农业企业的方式,不仅将闲置土地有效利用起来,企业雇用当地贫困户或剩余劳动力做工,也有助于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该负责人说,除了芦洲扶贫农场,惠城区的横沥、水口、汝湖等,也在发展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打响了甜玉米、梅菜等农业特色品牌。“土地确权后实现农村土地流转,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将更加灵活。现在,农村以农业基地+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该负责人说。
文/图 记者彭红霞 谢菁菁 郑国瑞